山东舰访港,香港老师甲板落泪,百年风雨一朝团圆
山东舰访港,香港老师甲板落泪,百年风雨一朝团圆
天还没亮,维多利亚港边已经有零星的人影晃动。有人拎着热腾腾的豆浆,有人揣着小旗子,也有人只是默默站着,一言不发。谁能想到,这一天会让那么多人心头泛起涟漪——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要来了。
1997年那场细雨和升旗仪式,还在不少香港人的记忆里打转。有老人说,那天自己家里的收音机坏了,只能靠邻居喊“回归啦!”来确认消息真假。而现在,他们的孙辈已经开始用手机刷短视频,看山东舰驶入港口的视频直播。
据说这次开放参观名额本来就紧张,有立法会议员提前开口,希望多放点票。理由很简单:想去看的人太多了。有个姓梁的大叔凌晨三点就在码头守着,说是“怕晚了抢不到好位置”。还有学生自发组织排队,把学校的小红旗带出来,在岸边挥舞得格外卖力。
七月初的海风不算温柔,但甲板上的气氛却烫手。700多个水兵列队站成“国安家好”四个大字,那一刻很多人都红了眼眶。一位王姓老师,是都会大学教书的。他祖籍山东,却在香港生活多年。这次登上同名航母,他先是激动地笑,走到甲板时突然哽咽起来。“从1840年开始,我们吃过多少苦……”他一句话没说完,就忍不住低下头擦眼睛。
其实,这种情绪并不是孤例。在现场采访时,不少市民谈到过去,总会提到家里长辈讲过的故事。有个老爷爷黄先生,今年快八十岁。他年轻时候在中环做工,经常听父亲念叨:“以前英国军舰停这儿,我们连靠近都不敢。”黄先生摇摇头,说如今再看维港,“我们自己的船进来了,再也不用怕别人欺负。”
历史总爱藏在细节里,比如当消防船喷水迎接编队的时候,有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喷水?”妈妈答不上来,只能轻声道,“这是欢迎英雄回家。”还有人悄悄拿出二十年前拍的一张旧照片,上面是一艘洋铁皮战舰,如今对比之下,让人感慨万千。
有趣的是,据地方志记载,其实早在清末时期,广东沿海渔民就流传一句顺口溜:“见洋炮船,要躲远远。”而今年,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却变成了:“十四亿人的底气,全写进这条巨轮里。”
开放日那两天,人潮涌动。有些老人行动缓慢,需要志愿者搀扶上舷梯。一位戴帽子的老太太登上航母后不停摸栏杆,她对身旁的小孙女说,“你外公以前只敢偷偷望,现在你可以光明正大走进去。”这一幕被路过记者捕捉下来,不知怎么地,看照片的人也觉得鼻子酸酸的。
关于民族脊梁的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具象化。一些学者分析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遭欺凌,而造出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本身就是一种时代转折。据上海复旦大学档案馆保存的一份1950年代造船厂老工人口述材料,当时国内钢材极度匮乏,为了一块合格钢板,加班熬夜已是常态。而到了今天,无数无名氏把青春甚至生命埋进螺丝钉、焊缝和图纸之间,如今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资料见《新中国工业史料汇编》)
学生们则更直接。当他们托举巨幅国旗、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一种奇异的新鲜感和认同感同时袭来。“电梯升起来那一下,我鸡皮疙瘩都冒出来,”一个中学生事后跟朋友分享,还认真表示以后想报考军校——原话被媒体剪辑成短视频,引得不少同龄人在评论区留言(信源见南华早报2024年7月4日报道)。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亲临现场。但电视画面前,不少家庭围坐一起,大人小孩指点屏幕,小区微信群里也热闹非凡。据湾仔社区活动中心工作人员透露,这几天专门为老人安排重播解说,因为有不少退休居民反映“一定要看全程”。
讲真,每个人心里的滋味都不同。有青年调侃,以前仰望的是别人的铁壳子,现在团圆的是自家的骄傲;有阿姨煮汤圆庆祝,说“吃甜一点,好兆头”;更有人翻出一本泛黄相册,对比曾经与现在,一页页翻过去都是历史变迁的小注脚。
至于那些未竟的话题,比如当年的水警如何巡逻、码头老工友夜班换岗,都散落在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间。不久前街坊还提起:小时候偷跑去尖沙咀码头玩,被大英水兵赶回来,如今再去,同样的位置已挂满五星红旗——世事如棋,人心难测,但总归还是盼来了自己的春暖花开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正文及结尾,包括地方志、复旦大学档案馆、新中国工业史料汇编及南华早报相关报道等。
最新资讯
- 2025-07-312025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爆发冲突 办赛机构:正在处理,肯定有处罚
- 2025-07-31济南唯一!“历二女足”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 2025-07-31“浙BA”最新赛制公布!
- 2025-07-30韩国女子组合FIFTY FIFTY起诉经纪公司代表渎职
- 2025-07-30李玟姐姐回应《好声音》事件 称网传视频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