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爱”屠夫,屠夫“爱”诺贝尔和平奖
加沙地带硝烟未散、伊朗核设施废墟尚有余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2025年7月7日在白宫蓝厅的私人晚宴上,向美国总统特朗普递交一封提名其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的信函。
(此刻,相信加沙那些在以色列的炮火中失去生命的冤魂,会发出愤怒的吼声。)
这场景,充满戏剧性,也将当代国际政治中最荒诞的一面呈现在世界面前——以轰炸缔造"和平"的战争策划者,竟被披上"和平缔造者"的圣袍。
在推荐信中,内塔尼亚胡盛赞特朗普"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缔造和平",提名理由包括推动《亚伯拉罕协议》、斡旋伊朗停火以及空袭摧毁伊朗核设施等"和平贡献"。
然而,当两位领导人举杯庆祝"和平成就"时,加沙地带已有超过5.7万名巴勒斯坦人在以军轰炸中丧生,伊朗核设施上空仍飘荡着放射性尘埃。
这种将惨绝人寰现场直接转化为颁奖舞台的政治操作,不仅暴露美以政客对生命的极端冷漠,更标志着强权政治对"和平"概念的彻底篡改与亵渎。
内塔尼亚胡提名特朗普的核心依据,是其在任期间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以及近期对伊朗的军事行动。
2020年9月签署的《亚伯拉罕协议》确实促成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这一外交突破曾多次使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该协议刻意绕开巴勒斯坦问题,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作为交易筹码,以牺牲一个被占领民族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换取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正常化,这种"和平"不过是"阿拉伯专制政权与以色列占领者之间的权贵联盟",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毫无关联。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提名信中列举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斡旋伊朗停火与空袭核设施,本质上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争行为。
2025年6月22日凌晨,特朗普未经国会授权,下令6架B-2隐形轰炸机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袭击,投下专为摧毁地下设施设计的GBU-57"地堡克星"钻地弹。
这场被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为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动,不仅导致伊朗核问题急剧升级,更直接引爆持续12天的以伊战争。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空袭前几天,巴基斯坦政府刚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表彰其在印巴冲突中的"调停贡献";空袭后,巴国内舆论哗然,宗教大党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甚至提交决议要求撤回提名。
从"和平使者"到"战争狂人"的角色转换,在数日内完成,充分暴露特朗普外交的实质——武力威慑下的强权政治,根本与和平理念背道而驰。
当内塔尼亚胡在白宫蓝厅将提名信庄重递交给特朗普时,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持续21个月,造成至少5.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这场始于2023年10月7日的冲突,已将加沙地带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与集体坟场。
就在内塔尼亚胡启程前往华盛顿前夕,以军刚完成对加沙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的轰炸,有照片显示,被炸后的难民营只剩下一片废墟。
更令人不安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这场人道灾难中扮演的角色。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声称"总统目前在中东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加沙战争",但事实上,美国从未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特朗普在晚宴前甚至公开表示:"永远不会离开以色列,以色列的防御仍然非常重要"。
这种口头呼吁和平与实际支持战争的矛盾,充分说明美以关系的本质,所谓"调停者"实为共谋者。
中东媒体评论称:"以5.7万巴勒斯坦人尸骨为背景板,给战争策划者戴上和平桂冠,这种操作暴露出对生命的极致冷血!"
值得注意的是,加沙战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中东政策的必然结果。
2024年初,随着拜登与内塔尼亚胡关系恶化,美以就迎来所谓"摊牌时刻"。
特朗普再次上任后,他迅速放弃前任的有限批评立场,全面拥抱内塔尼亚胡的军事战略。
2025年4月,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国将重启与伊朗的核谈判,一度让以色列的军事计划陷入停顿;但两个月后,他却亲自下令空袭伊朗核设施,与以色列完成"战略同步"。
这种反复无常背后的逻辑并不违和,将中东作为展示强权的舞台,将和平作为军事威慑的装饰品。
内塔尼亚胡对特朗普的提名,表面上是对"和平贡献"的表彰,实则是一场精明的政治交易。
通过这出"诺贝尔秀",内塔尼亚胡既回报特朗普在伊朗行动上的支持,又为后者2026年大选提供"外交成就"的宣传素材;而特朗普则借此向国内展示其"强势外交"的有效性,巩固保守派选民基础。
在这里,和平奖已异化为政治利益的兑换券,与诺贝尔遗嘱中"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国际友谊"的初衷相去甚远。
然而,这种工具化操作并非首次。
2025年6月,巴基斯坦政府也曾提名特朗普,表彰其调停印巴冲突的"贡献";而特朗普则投桃报李,在伊斯兰堡最关心的阿富汗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上展现灵活姿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巴基斯坦陆军总司令阿西姆·穆尼尔元帅访问白宫时,直接呼吁提名特朗普获奖,而特朗普则"意外"地在穆尼尔访问期间宣布向巴出售F-16战机升级包。
按照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授予"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事实上,强权政治的现实使得委员会屡屡陷入"政治正确"的泥潭。
2019年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2020年授予世界粮食计划署,都被批评为回避重大地缘政治矛盾的绥靖之举。
如今面对沾满鲜血的提名,诺贝尔委员会的选择将成为检验其道德勇气的试金石——是屈服于强权的"现实政治",还是坚守和平主义的初心?
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的这出双簧戏,最深刻的危害在于对"和平"概念的彻底篡改。
传统意义上的和平,没有战争的消极与正义得以伸张——已被替换为"强权主导下的服从状态"。
在这种新逻辑下,轰炸伊朗核设施可以被称为"预防性和平行动",持续封锁加沙被美化为"维持稳定的必要措施",而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家园则被包装为"冲突解决方案"。
语言在这里成为暴力的帮凶,"和平"沦为掩盖压迫的遮羞布。
这种语义颠覆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统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维持权力,更通过塑造社会共识使压迫关系显得自然合法,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操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例证。
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抵抗占领,就是"恐怖分子";而以色列的集体惩罚则成为"自卫权"的正当行使。
在这种扭曲的话语体系中,诺贝尔和平奖有沦为"强权认证章"的危险。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际社会对这种篡改的默许,阿拉伯国家在《亚伯拉罕协议》后的沉默,欧洲对加沙人道危机的回避,乃至联合国对伊朗空袭的软弱回应等。
当内塔尼亚胡公然将特朗普包装为和平天使时,国际社会的反应不是愤怒的谴责,而是谨慎的观望与算计。
这种集体道德麻痹,比任何单方面的暴行都更令人忧心。
面对这场政治荒诞剧,我们有必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和平?
挪威诺贝尔研究所长盖尔·伦德斯塔德曾指出,和平奖应该表彰"使世界变得更安全、更美好的努力"。
以此为镜,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正好相反——撕毁伊核协议升级地区紧张,空袭伊朗引发战争风险,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占领政策。
将和平奖授予这样的记录,无异于承认屠杀可以获奖,侵略能够载入史册。
1973年,美国务卿基辛格与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因结束越战获得和平奖,而战争实际上又持续两年;
1994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与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因奥斯陆协议获奖,而巴勒斯坦问题至今未解。
这些先例表明,过早奖励未实现的和平,反而可能固化不公正的现状。
如今,特朗普的提名走得更远——不是奖励未实现的和平,而是直接将战争重新定义为和平。
(图片来源于AI)
#图文打卡计划#
最新资讯
- 2025-08-01广农糖业:8月14日将召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
- 2025-08-01家庭小麦品种选种的“依据”
- 2025-08-01全职妈妈重返职场屡屡碰壁,咬牙创业三年,如今让人意外又佩服!
- 2025-08-01尹锡悦彻底蒙羞!法院判赔104市民,每人怒获十万精神补偿!
- 2025-08-01“小国生存法则!这条底线踩了后果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