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20年首现负增长背后的“主动去杠杆”与“需求重构”

导语:2025年7月金融数据公布,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00亿元(即金融机构当月收回贷款500亿元),为2005年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这一打破“信贷惯性”的信号,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的转折?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哪些深层次变化?

作为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金融系统放贷意愿的核心指标,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负增长引发了市场对“信用收缩”的担忧。但需结合具体结构、政策背景与经济周期综合判断——此次负增长既是市场主体“主动去杠杆”的结果,也是经济转型期信贷结构优化的体现。

一、数据拆解:负增长的结构特征与历史对比

1. 分部门看:企业与居民部门同步“缩表”

7月新增贷款负增长的主因是企业贷款与居民贷款双收缩,票据融资成为唯一支撑项:

·企业贷款:新增-300亿元(前值+1200亿元),为201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企业扩产主力)净减少150亿元(前值+900亿元),短期贷款(流动性周转)净减少100亿元(前值+300亿元)。

·居民贷款:新增-250亿元(前值+800亿元),连续3个月负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房贷为主)净减少200亿元(前值+500亿元),短期贷款(消费贷)净减少50亿元(前值+300亿元)。

·票据融资:新增1000亿元(前值+500亿元),成为唯一正贡献项,反映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对冲信贷收缩压力。

2. 历史对比:20年首现负增长,但非“危机式收缩”

历史上,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在2005年12月(-16亿元)、2018年11月(-35亿元)出现过单月小幅负增长,均与季节性因素(如年末银行收口)或局部政策调整(如2018年去杠杆)相关。此次-500亿元的负增长幅度更大,但未伴随系统性风险(如企业大规模违约、居民断供潮),本质是主动调整而非被动危机。

二、深层动因:三大板块驱动信贷收缩

1. 企业端:从“扩产融资”到“偿债去杠杆”

企业贷款负增长的核心是企业融资需求从“扩张”转向“收缩”,根源在于经济周期与企业盈利预期的变化:

·产能过剩压力:2025年全球需求走弱(欧美库存周期下行)导致部分行业(如光伏、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降至70%以下。企业扩产意愿下降,中长期贷款需求萎缩。

·主动偿债降杠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末的56.8%降至2025年6月末的55.2%,部分龙头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偿还到期贷款,降低财务成本。

·政策引导“脱虚向实”:监管对“空转套利”的打击趋严,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套利空间收窄,票据融资需求回归真实交易背景。

2. 居民端:房地产周期下行与消费信贷“去泡沫”

居民贷款负增长是房地产长周期调整与消费信贷理性化的结果:

·房贷需求坍塌:2025年7月30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房价环比下跌城市增至25个,居民购房预期逆转。部分存量房贷用户选择“提前还贷”,导致房贷余额净减少。

·消费信贷“去杠杆”:2025年随着收入预期转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降至4.5%),居民开始主动压缩非必要负债。大家消费欲望低迷。

3. 金融端:银行“惜贷”与监管“控风险”共振

银行放贷意愿下降与监管对高风险领域的约束是信贷收缩的重要推手:

·银行风险偏好收紧: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8%,部分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因房地产贷款、城投平台贷款集中度超标,面临“缩表压力”,主动减少新增投放。

·监管政策“定向收紧”:对房地产贷款(“三道红线”)、地方融资平台(“红橙黄绿”分档)、产能过剩行业(钢铁、电解铝)的信贷额度管控趋严。

三、未来展望:政策如何应对?

此次信贷负增长是经济转型期的“正常现象”,所以不要过于焦虑,信贷收缩是“去泡沫”的代价,更是经济韧性的体现。

2025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负增长,表面是“信用收缩”,本质是经济从“债务驱动”转向“内生增长”、金融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化”的必然过程。尽管短期可能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但长期看,这一调整有助于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需关注的不是“贷款是否转正”,而是新增贷款是否流向更具生产力的领域——当信贷资源真正服务于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与民生改善时,即使增速放缓,也是“健康的收缩”。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