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女三嫁所生皆为名人 两子与苏轼有恩怨纠葛
读完这篇文章,别忘了点个“关注”哦!这样以后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还能和大家讨论分享。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开篇】——》
宋朝出了很多传奇人物,但像仇氏这样的女子,却难得一见。她嫁了三次,每次都生出了响当当的人物。第一个成了高僧,第二个成了新党官员,第三个是教坊名妓。这一家三出戏,戏里戏外都绕不开苏轼,两个儿子,一个是挚友,一个是仇敌。
三个男人,三种命运,三种孩子
在古代,女子的婚姻往往就像一场赌博。仇氏就经历了三次这样的赌博。她的第一个丈夫姓林,是个读书人。当时仇氏只有十六岁,婚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林觉。后来这个孩子出家了,就是后来著名的佛印和尚。
婚姻很快就结束了。林家因为看不起仇氏的家境,说她出身普通,不配守护祖坟。夫妻俩关系不好,林家就逼着仇氏离婚。当她被赶出门的时候,林觉才五岁。
她后来又嫁给了一个叫李永的小官员,有了儿子李定。这次婚姻虽然也不算显赫,但生活还算平静。李定十五岁时进了官办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功名,走上了仕途之路。
几年后,仇氏再次嫁人,这次的丈夫是位姓蔡的商人,比她年长很多。蔡家虽然富有且人丁兴旺,却缺少一个能管理教坊生意的女人。仇氏嫁入蔡家后,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蔡奴。蔡奴长大后成了东京教坊的头牌,连文人雅士都为她写诗作词。
仇氏有三个孩子,她并没有特别偏爱谁,也没有能力为他们安排什么。由于识字不多,她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们抚养长大。没有人知道她是否曾对那些婚姻感到后悔,但她从不轻易表达,只是默默地过着每一天。
林觉最初因为名声大噪而出名。出家后,他的法号是“佛印”。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就当上了金山寺的住持,经常讲经说法,甚至皇帝都曾召见他。林觉性格稳重,平时不怎么和母亲仇氏交流,但每年中秋节,他总会让人送些布匹和香料回家。
李定则开始从政,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候得到了重用,职位越来越高。他心思缜密,手段高明,外表看起来温和,其实心里非常精明。等到仇氏去世的时候,李定已经成了正三品的大官,担任重要职务,负责监察工作,很是风光。
蔡奴成名最晚,但她出的是名气,不是官位。她的故事多得数不清,连大文豪苏轼都在诗中提到她。文人雅士们常把她比作花朵、月亮,还有江南的流水,却没人知道她的母亲是一位被林家赶出去的女子。
仇氏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人知道她的墓在哪里。她一生中结过三次婚,因此她的葬礼分别由三家人来办。佛印带来了僧袍和香烛,李定请来了大官诵经,而蔡奴则在乐坊里摆了一桌酒席,并让乐师们唱了一整夜的《踏歌辞》。
一个是苏轼的朋友,另一个是苏轼的对手
佛印和苏轼之间的交情,谁也没法说清是谁占了谁的便宜。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庐山,那时候佛印三十多岁,已经很有名气了。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心情不太好,游山玩水时经过金山寺,遇到了这位和尚,就随口说了个上联。
佛印回答得不急不躁,声音平和,却让苏轼立刻收敛了傲气。那次,苏轼虽受了些小教训,但心甘情愿。从那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互相称呼为“东坡”和“佛印”,经常用诗词来互相开玩笑。
佛印和尚不关心政务,也不写公文,只谈论佛法和禅意。苏轼多次被贬官,但无论境遇如何变化,他一直与佛印保持书信往来。有人说,苏轼一生中最信赖的朋友不是那些官员,而是这位僧人。
两人关系被传得有点传奇,甚至有人写他们“共游共居”,这完全是捕风捉影。事实是,他们的信件中常常充满禅意,也常有智慧的火花。佛印不反对苏轼写诗,也不因他风流而避之。苏轼也常说:“我写诗就像泡茶,佛印看就像喝水。”
李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苏轼的一生中,是“乌台诗案”的关键人物。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朝政,差点丢了性命,而李定就是背后第一个提议弹劾他的人。
在王安石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李定逐渐成为了关键人物,与吕惠卿、章惇等人一起被誉为改革的核心成员。他擅长法律,做事冷静果断,曾负责监察机构,专门进行监督和调查工作。
乌台诗案发生时,李定多次向皇帝告状,说苏轼在诗中批评朝政,还讽刺皇帝不忠。他在奏折中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指出苏轼以前作品中的错误,列举了种种罪名。
苏轼被贬到黄州待了三年,心里好几次都感到绝望。很多人都怪章惇和王安石,其实真正把这件事推到顶点的是李定。有意思的是,李定和佛印是同个妈妈生的兄弟,一个是给苏轼端茶的,一个是替苏轼写奏折的。
苏轼晚年虽然官职重新得到重用,但李定早已在政坛销声匿迹。变法失败后,新党失势,李定也随风而去。有人说苏轼曾写诗暗讽他,有人说佛印曾劝苏轼释怨,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佛印对李定的官运不放在心上,李定也不提佛印的名字。兄弟俩虽然同母所生,但一个选择出家,一个投身仕途,一个追求无欲无求的生活,一个则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两人唯一的联系就是他们的母亲仇氏。可惜她已经去世,再也听不到两个儿子辩论的场景,也无法亲眼见到一个在佛坛上讲经,另一个在官府任职。
一位著名的歌姬,让半个京城都为之倾倒。
这个故事要想讲全,蔡奴是不可或缺的。和她的两位哥哥,一个成为高僧,一个成为御史相比,她的出场方式显得格外不同。
蔡奴来自父亲的第三次婚姻,她是仇家最小的孩子。她的父亲姓蔡,是一位从事娱乐业生意的商人。蔡家虽然没有官职,但在东京城里过得十分红火,既能养得起歌舞团,也能交得到文人雅士。
蔡奴从小就学习音乐和舞蹈,十六岁时就在演艺圈里名声大噪。有人夸她美貌无双,也有人赞她歌声悦耳。到底是哪一点最吸引人,很难说清楚,但能让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文人纷纷为她写诗,可见她非同寻常。
她既不是苏家的,也不是李家的,却成了这两大家族纷争之外的一段佳话。许多文人感慨她“才女命苦”,有人把她比作红拂女,还有人直接将她的故事编入戏曲之中。
她不会写诗,也不写信,只会唱歌跳舞。苏轼写《蝶恋花》,黄庭坚写《水调歌头》,曲子一出来,蔡奴就唱三遍,曲子完了人就散了。
有人说她和苏轼关系密切,甚至说她“进了东坡的书房”。这话听起来很热闹,但找不到证据。苏轼的诗里有“蔡奴巧笑动京城”的句子,听起来像是在调情,其实更像是在感慨。
她与寻常女子不同,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身处乐坊之中,她不期待嫁为人妻,不追求名分,也不惧怕别人的评价。凭借伶俐的口才和勤劳的双手,她用自己的歌声在历史中留下了名字,这也是一种特别的成就。
蔡奴最终也没有成为苏轼的红颜知己,也没有嫁入官宦之家。她在教坊司唱了十年,到了三十岁那年突然隐退。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有人说她跟一个隐居的文人私奔了,也有人说她去了南方,另开了一个教坊。
仇氏的三个孩子都很有名气,不输给她那两个哥哥,只是他们走的路不同。一个出家修行,一个做官,一个做生意。别人家的兄弟姐妹争家产,他们家却是争话题。
蔡奴对这场竞争毫不在意。她不喜欢宫廷生活,也不爱写诗或拜佛,她只喜欢唱歌。至于苏轼,她知道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但她从没把自己当成他的“红颜知己”。
妈妈的名字,最终被风吹散了。
关于仇氏,没有留下任何画像或是碑文。如果后人想要了解她,只能通过她儿子们的书信、文章和一些历史资料的片段来寻找线索。她的生卒年月都不清楚,更别提有墓志或家谱了。
佛印从未提及她。作为出家人,他不谈私情,只讲众生。他的教诲中提到了对母亲的感激,但没有提到仇氏的名字。
李定根本没提过她。他刚当官时就换了族名,还把生母那一栏改成了“嫡母”。可能是觉得普通出身会妨碍他的仕途,也可能是单纯想跟过去划清界限。
蔡奴来不及开口。教坊的女子地位独特,能写文章已经很不简单,更别提写自己的母亲了。她在台上总是唱着别人家的故事,从没有唱过关于仇氏的那一段。
这位多次结婚的女子,生活被三个孩子搅得支离破碎。她的名字从未被刻在寺庙、御史台或是教坊的墙上。她就像一条小石子,被三条大河的水流推着,无声无息地沉入了河底的泥沙中。
后人提起佛印,常称赞他通晓禅学;提起李定,则会说他是个狡猾的官吏;提到蔡奴,人们会说她是京城舞姬中的佼佼者。然而,当提到仇氏时,大家只会说:那个生了三个名人的母亲。
一位女士,并非因为自己而被人铭记,而是因为儿子的名声才被人提及。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只剩下一个模糊的“曾经”,甚至连“母亲”这个称谓,都像是暂时借用的一样。
仇氏去世后,没有人给她立碑。佛印建了座禅塔,李定修了间官宅,蔡奴摆了个香案台。这三种纪念方式,都显得不够完整。
大家常说她“命强”,三次嫁人三次养育出名人。实际上,她的命不是强,而是坚韧。她挺过了被休、改嫁、冷言冷语,以及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
如果她生活在现在,恐怕会被媒体称为“焦点女性”,网民们会热议她的家庭生活,各种节目也会邀请她作为嘉宾。但她并不是现代人,而是宋代的人,一个那个时代里没有人为她发声的女性。
母亲这个词,在她身上成了标签,不是称呼。她不是圣母,不是贤妇,不是烈女,只是一个平凡女子,靠自己的本事养大了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走上了自己的路,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最新资讯
- 2025-08-07标讯遴选&新疆桔子酒店备用电源采购安装项目
- 2025-08-07指数基金和股票投资
- 2025-08-06汪林朋的并购“奇迹”背后:两次豪赌暗藏致命法律陷阱
- 2025-08-06一起当勇士攻略 一起当勇士核心玩法全解析
- 2025-08-06《球球大作战十周年放大招:免费送绝版圣衣+黑洞光环引爆怀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