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2个团长要叛变,旅政委让另一团长去监视,谁知他也想叛变

那时候,吴芝圃是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的政治委员。

1940年那年夏天,6旅的领头人谭友林被叫回了延安。

一听到这个消息,最开心的要数6旅的副旅长同时也是18团的团长吴信容了,毕竟按照常规,旅长谭友林离开后,6旅旅长的位置就该轮到他这个副手了。

没想到,上面竟然安排饶子健来代理6旅的旅长。

吴信容得知此事后,觉得自己是被人故意刁难了。他本来就是中途才加入八路军的,这时候心里对八路军特别不满起来。

吴信容以前是个国民党成员,他当过萧县的国民党联保主任。日军把萧县占了之后,吴信容心里很是气愤,为了保卫家乡,他在萧县组织了一帮人,专门打日本鬼子。

吴信容带着队伍,人数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那时候,好多势力都想把吴信容的游击队拉到自己这边来。

对吴信容而言,在那么多可以选择的队伍里,他最感兴趣的是日军和八路军。日军势力大,要是投靠他们,他能拿到很多武器装备,让自己的队伍变得更强。

吴信容的队伍之所以选择加入八路军,是因为八路军擅长打游击战,而且老百姓对八路军赞不绝口。对他们来说,加入八路军是个挺好的出路,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吴信容组建队伍的目的就是抗日,现在要他带着队伍去投靠日本人做叛徒,他心里这坎儿实在过不去。

琢磨了好久,吴信容最后带着队伍加入了八路军。一加入八路军,他的队伍就被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第十八团,吴信容自己当上了18团的团长,同时还兼任6旅的副旅长。

八路军给吴信容的福利其实挺好的。

要是吴信容工作表现出色,在1955年新中国头一回授衔的时候,他怎么着也能混个少将当当。

可吴信容就是不知道好好把握。

他觉得,不论是当团长还是副旅长,职位都嫌低了点。

吴信容想当的官是6旅的旅长。

本来,上级也考虑过让吴信容来当6旅的旅长,但吴信容老是在背后嘀咕,讲八路军的不好。

吴信容之所以发牢骚,就是因为觉得职位不高,而且对八路军给18团派政委和参谋长这事儿心里不痛快。

吴信容觉得,自己身为18团的团长,还是6旅的副旅长,真要上了战场,全团的人肯定都得听他的指挥。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不仅要听旅长和旅政委的安排,还得考虑团政委和团参谋长的意见。

吴信容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捆住了手脚,因此老是在背后嘀咕八路军的不好,这给大家都带来了挺坏的影响。

要不是那样,6旅的旅长谭友林调走后,本来该让吴信容来当的。但现在吴信容表现不行,组织上就只能换个人,让饶子健先代理旅长了。

饶子健一来,吴信容对八路军的不满就更厉害了,他打算带着自己的人马反叛,不再跟着八路军了。

和吴信容想法一样的人,还有耿蕴斋。

耿蕴斋以前也是萧县那边国民党的一个干部。

打仗前,耿蕴斋是个地主,他在萧县当了个区长。

萧县被敌人占领后,耿蕴斋和吴信容一样,决定组织队伍打鬼子。接着,他就带着队伍加入了八路军的苏鲁豫支队。不过,耿蕴斋是地主家庭出身,从小生活优裕,而八路军的生活条件很差,他实在受不了这种艰难困苦。

于是,耿蕴斋带着他的队伍离开了八路军。

离开八路军后,耿蕴斋因为境况不佳,先去投奔了新四军第6支队,并且被选为6支队3总队的头儿。没多久,他又升官了,成了豫皖苏边区的保安司令。

表面上看,耿蕴斋好像是升官了,但实际上他手下有两个团的兵力被调走了。这么一来,耿蕴斋手里头就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了,这简直就是“表面上提拔,实际上削弱权力”的做法。

耿蕴斋脾气也不小,一看自己无缘无故就被夺了兵权,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带着一个警卫连离开了。

逃跑后,耿蕴斋碰见了吴信容。在吴信容的盛情邀请下,耿蕴斋加入了八路军的第四纵队第六旅,他手底下的警卫连也被编进了特务团,并且他自己当上了特务团的团长。

耿蕴斋虽然是团长,但实际上他能管的也就自己带来的那100多人的警卫连,这让他对八路军特别不满。耿蕴斋来了这儿以后,老是往吴信容那儿跑。

这两个“团长”心里都不乐意跟着八路军,都琢磨着要反水。

他俩老在合计,想着怎么带着手下离开八路军。因为知道八路军的势力大,不能小看,所以吴信容和耿蕴斋觉得,要造反得好好计划,最好能多拉些人一起叛变。

加入叛变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在吴信容和耿蕴斋打算偷偷背叛的时候,6旅的政委吴芝圃发现了不对劲。吴芝圃心里清楚,吴信容和耿蕴斋可都是八路军的团长,要是真让他们背叛成功了,那对八路军来说可就太糟糕了。所以,吴芝圃打算阻止他们俩。

为了不让吴信容和耿蕴斋背叛,吴芝圃把6旅17团的团长刘子仁叫了过来,吩咐他带着队伍盯着这两个人。

没想到,吴芝圃的这个选择,反倒让那两个人更快背叛了!

刘子仁原本是西北军里的一员。

刘子仁跟吴信容、耿蕴斋一样,抗战一开始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后来半路上加入了八路军。

跟其他两个人不一样的是,刘子仁自打加入八路军后,一直表现得很出色,从来没在大家面前讲过八路军的坏话。

所以,吴芝圃觉得刘子仁是个“热心肠”,是个“靠得住的领导”,就派刘子仁带着17团去盯着吴信容和耿蕴斋。可没想到,刘子仁心里也打着叛变的算盘。

刘子仁背叛的原因和吴信容、耿蕴斋大同小异,主要就是怕自己的前途受影响,还有就是对八路军给他安排的政工干部感到不满意。

刘子仁伪装得特别好,正因为伪装得如此到位,才让旅政委吴芝圃他们觉得刘子仁是个可信的人。

刘子仁从旅政委吴芝圃那儿得知,吴信容和耿蕴斋打算背叛,这对他而言,可是个大喜讯。

后来,刘子仁带着17团的1000多名士兵,说是要去打日军的据点,就去了永城县东北边的姜楼和王楼地区。那儿离吴信容和耿蕴斋的地方挺近,联系起来也方便。

1940年12月10号,旅里的政委吴芝圃,带着7个人急匆匆地去了17团的地方,找刘子仁商量怎么对付吴信容和耿蕴斋。吴芝圃对刘子仁讲:“你去叫他们俩来17团团部吃个饭,等他们一到,咱们就把他们看管起来。”

刘子仁应了一声,表示同意。

随后,刘子仁自己上门去找了吴信容和耿蕴斋。

一见到刘子仁,他就赶忙告诉说:“吴芝圃带着几个枪法特别好的人来,计划一喝酒就动手,想在我的团部把你们给解决了。吴大哥、耿大哥,你们可千万别来呀,这明显是个陷阱。”

刘子仁告密后,吴信容和耿蕴斋当然不可能傻乎乎地往陷阱里跳,他们俩跟刘子仁一合计,决定赶紧反水。

12月11号,吴芝圃发现吴信容和耿蕴斋迟迟未到,于是就派人去请他们。可没想到,他派去的那个人被他们俩给扣下了。

吴芝圃明白过来,吴信容和耿蕴斋是下定决心要背叛了。

想了想,吴芝圃决定亲自去劝说吴信容和耿蕴斋改变主意。因为吴芝圃在6旅里很有威望,那两个人不敢轻易杀他。但他们叛变的心意已决,觉得必须先解决掉吴芝圃,于是就把他给关了起来。

12月12号,吴信容领着600多号人,还有耿蕴斋带着的100多人,都背叛了八路军,跑了。

就在这个时候,17团的团长刘子仁,把团里的40多名政工干部关了起来,然后自己带着1000多人反水了。

彭雪枫是八路军4纵的司令员,他一听说这事儿,马上就派了两个主力团去围攻刘子仁他们三个人。

可是刘子仁等3人突然叛变,尽管彭雪枫立刻采取了行动,但这3个叛徒还是带着2000多人逃到了国民党那边,投靠了汤恩伯。

汤恩伯背叛之后,心里老是犯嘀咕,觉得刘子仁、吴信容、耿蕴斋三个人像是八路军派来的探子,因此不敢再相信他们,也不肯重用他们。

最后,吴信容在国民党那边一直没得到重用,心里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背叛,结果在1942年因病去世了。

耿蕴斋被提拔为苏鲁豫皖边区游击队的二把手,副总指挥这个头衔听起来挺响亮,但其实就是个空头衔,手里没兵。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耿蕴斋看不惯国民党的腐败,干脆跑到解放军那边,坦白了自己的过错和干的坏事。

因为耿蕴斋认错及时,并且他的不少后代都投身革命,所以他得到了原谅。

1962年,耿蕴斋在家中因病去世了。

刘子仁投靠了汤恩伯,但发现没被委以重任,转头就加入了伪军,做了叛徒。日本投降之后,刘子仁领着他的汉奸队伍又回到了国军,结果被国民党任命为新编54师的少将师长。

1949年,刘子仁瞧出国民党已经不行了,就在巴中带着手下人起义了,这样一来,他就从一个国民党将领变成了起义将领。

不过在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时,刘子仁以前干的坏事被翻了出来,没过多久,他就在河南商丘被枪毙了。

吴信容、耿蕴斋、刘子仁本来有着挺好的未来,要是他们一直待在我军里,到了1955年,很有可能就会被授予少将军衔。

只可惜他们三个不知道好好把握,所以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