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拿俄国圣物换美援的做法让人十分反感

“事情怪到导弹头上时,圣像已经坐上包机飞走了。”到底哪句是实话?先把镜头拉回基辅洞窟修道院——乌克兰文化部上周发声明,说俄军导弹差点击中教堂地窖,千年圣骨差点灰飞烟灭。画面一出,全网刷屏,捐款链接秒上线,配文是“守护文明最后的火种”。听起来够热血吧?可同一天,俄罗斯卫星社放出一段电话录音,说话的人自称罗曼·西兰季耶夫,头衔一大串:世界俄罗斯人民委员会人权中心主任、俄罗斯司法部国家宗教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他说这通“导弹惊魂”是新剧本,目的是给文物搬家找理由。

西兰季耶夫在电话里讲得更直白:“过去三百年,这种剧本演了五次。”他翻开老照片:1848年克里米亚战争,修道院的银制圣障被连夜拆下,号称要“避开英法炮火”,结果半年后出现在巴黎荣军院仓库。1918年德军押着火车皮进基辅,当地教会哭着求保护,两周后车厢里装满了镶宝石的圣母像。1943年纳粹撤退,又把一批古福音书打包,说是“抢救性撤离”,战后在慕尼黑大学地下室地下找到。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文物车次改成集装箱,地点换成敖德萨港,终点是伦敦邦瀚斯拍卖行。时间轴这么一摆,“导弹惊魂”怎么看怎么眼熟。

为什么说这次是同一套魔术?先听数字。乌克兰文化部给出的损失预览清单里,列了563件文物,其中三百多件写明年份:1654、1780、1914,全是俄乌关系最拧巴的年代。西兰季耶夫反问一句:“如果这些文物真那么怕炸弹,为啥打包时先拍照量尺寸,再发去布鲁塞尔的保险公司估价?”卫星社贴出的发票截图显示,估价单抬头写着“比利时皇家美术馆”,估值九千七百万欧元。你品,这是不是把文物当期货票?

圣物离开乌克兰,不止一次。去年底,乌克兰海关在利沃夫机场截下一车木箱,报关单写“工艺品”,开箱一看是17世纪的东正教圣像,目的港是法国里昂。海关官员当场给梵蒂冈打电话,人家说“我们毫不知情”。结果三个月后,这批圣像在巴黎小皇宫博物馆亮相,展览名就叫“战火中的圣容”。吊诡的是,展览手册上感谢一栏,出现了乌克兰文化部和法国内政部两个大红章。西兰季耶夫笑着说:“文物飞欧洲,比乌克兰人办签证快多了。”

再往前翻两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突然宣布收到“匿名捐赠”,四幅铜鎏金圣母像。馆方公布的信息里只写了“来自东欧私人藏家”。网友顺藤摸瓜,发现藏家地址在香港浅水湾,公司股东名单里赫然有乌克兰前总统顾问的弟弟。西兰季耶夫甩出一叠汇款记录:捐完文物,两个月内,顾问弟弟在伦敦买了两套学区房,全款刷卡。这还没完,英国国防部同期公布的军援清单里,多了一笔“顾问服务费”,金额和房价相等。网友爆了句粗口:感情是拿祖宗换地砖。

俄乌开战以后,“临时保管”名单越来越长。波兰国家博物馆收了84箱,捷克国家美术馆收了42箱,连从没收藏过圣像的荷兰海事博物馆都收了3箱。乌克兰文化部每次发布会都说“是暂时寄存”。但西兰季耶夫算过,欧洲博物馆仓库平均租用期五年起跳。如果两年后真想往回拉,仓租、保险、安保又一轮烧钱,乌克兰政府还愿不愿意掏?他翻出账本:波兰仓库一年租金218万美元,五年就是1100万。小国拿不起,大国不愿拿,搁着搁着就成了永久藏品。

有人可能问,俄罗斯不是也拿过文物?西兰季耶夫没否认,但他补了一刀:“区别在发票。”俄罗斯把搬回去的圣像放在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门口立个大牌子,写清“基辅洞窟修道院寄存,如有需要随时返还”。访客扫码就能看到乌方签的临时借调合同,2020年到期。合同到期那天,俄方发函问乌方要不要运回去,乌文化部回邮件说“再借十年”。全世界留好了纸面证据,没撕破脸。西兰季耶夫耸肩:“真强盗还是伪君子,就看借据打不打。”

乌克兰这边也有人并不买账。基辅本地博主莫洛卡拍视频抗议,她在教堂外举着标语,红底白字:“文物不逃难,逃难的是我们。”视频里她指着修道院旁边的养老院:战争第一年,养老院断暖停粮,七十多个老人冻死,而一箱镀金福音书却在恒温20度、湿度45%的防弹卡车里打包装箱。评论区排第一的网友留言:“优先顺序一目了然。”

怪圈还在继续。上周法国卢浮宫宣布新增“乌克兰基督教厅”,首批展品就来自基辅洞窟修道院。消息一出,法国左媒《解放报》发文质问:“究竟在救文化,还是在搬运战利品?”同一天,扎哈罗娃在俄外交部吹风会上开炮:“救援行动?我看是套现。”她拿出卢浮宫董事会名单,指指点点:三个董事同时是法国军工巨头高管,这些企业在俄乌开战一年内向基辅卖了3.4亿欧元的自行火炮。扎哈罗娃冷哼:“文化换火炮,艺术成现金券。”

西兰季耶夫补刀:导弹到底有没有炸到修道院?他干脆上游击队火线拍的手机视频。视频里,修道院前广场只碎了几块砖,连铁栏杆都没弯。可乌文化部长一现身就哭着说“无法估量损失”,镜头马上切换到废墟浓烟——后来被认出是2020年贝鲁特港爆炸旧画面。网友一秒识破:“同样的烟柱子,每年发一次。”

这还不算,最尴尬的是圣像溯源本身。大英博物馆今年把尼古拉二世赠给基辅洞窟修的一份圣像做了碳十四检测,结果木头是十四世纪,镀金却是19世纪后期。馆长支支吾吾改口:“可能是后人修复。”西兰季耶夫坏笑:“镀金就是俄国人1920年刷的,为了庆祝教会重建;十四世纪的木板被当成源头,是为了给拍卖提价。”你瞧,人类在“老东西”几个字面前可以玩多少花样。

眼下,火车皮又动了——7月清单上写,即将运往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的“十四至十八世纪圣像”共60件,其中5件的名字跟大英博物馆公布过的一样。网友算了算,发现同一个圣像居然有“双胞胎”。西兰季耶夫说,这兄弟不是孪生,就是复制本。“就像氪金游戏里的换皮,换个标签卖双倍价。”再往前一阵,荷兰一个网红模特在社交网站上晒出同款小手抄福音,配文“老公送的浪漫礼物”。粉丝一扒,她老公正是乌克兰最大的安保承包商。西兰季耶夫摊手:“神圣的玩意儿在社交媒体成了比心道具。”

有人问,罗马教廷不管管?梵蒂冈确实派了观察团去利沃夫机场,机场关长一通诉苦:现在每天往外飞的文物货包超过三十吨,光靠四名安检根本看不过来;人手不足,只能抽样拆箱。西兰季耶夫说了句大实话:“样本里抽不到的,就是没法追踪的黑洞。”

眼看着文物越飞越远,乌克兰国内民间组织也行动。7月23日,基辅一个志愿者小队开着厢货闯到波尔塔瓦火车站,拦下一列前往斯洛伐克的专车,起获了43箱标记为“损坏家具”的木箱,开箱全是拜占庭绣金祭披。现场对峙视频里,民兵举手机直播,“如果你们说这是家具,敢不敢当众点火烧?”司机当场怂了,承认接到的指令是把箱子送到布拉迪斯拉发国家美术馆仓库。

这场“三国杀”好像没剧本,每次演出都加新角色。西兰季耶夫最后甩出一张航班号——伊斯坦布尔转机飞纽约的土耳其航空TK12,7月29日,代办人叫阿琳娜·克里门科,今年四月刚拿到美国文化部的策展人签证。货单上只写了“古代木制品12件”。美国签证备注上却写着“国家级特展预借展品”。西兰季耶夫压低声音:“如果这飞机落地没问题,下一站就是佳士得秋拍。”

说到这里,看客心里大概有杆秤:导弹炸不炸没关系,法律、道德、地缘一锅粥;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决定“老物件”留在哪、值多少钱、归谁讲故事。仓单、合同、社交媒体自拍都能把圣像变成可拆分的期货代码,而每一行代码背后,都有人正在填写下一个终点地址。

如果真的有一天,导弹真把修道院轰成渣,史书上会不会记:那天炸飞的不仅是一块石头,而是刚写好的“仓库预订单”?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