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交锋:F-35生产线预警,美国国防命脉受中国掣肘?

最近,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呼吁中国解除针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措施。这场围绕稀有矿产的交锋,直接牵动了美国的国防工业,甚至使备受瞩目的F-35战机生产线面临停滞的风险。

中国的这项举动,是对美国长期以来贸易施压的强硬回应。它同时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曾是稀土生产大国的国家,现在为何在关键领域深度依赖他国,甚至因此影响到自身的军事生产?

命脉受阻,F-35的现实困境

四月四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将钐、钆、铽、镝等七类稀土物项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尤其针对军事用途的产品,其出口审批变得极为严格。同期,向美国出口的锗原料量锐减,降至不足一吨,份额暴跌百分之九十五。锑的出口量也从原先不少于五百吨的总量,直接降到六十吨,未来还会继续压缩。

这些关键材料供应的收紧,直接冲击了美国国防工业。一架F-35战机需要使用大约四百零八公斤的稀土材料。其飞行员战术头盔的发光材料、机身的隐身涂层,以及雷达系统中的汝铁硼等核心部件,都无法离开稀土的支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因F-35战机使用中国合金而违反采购规定,导致五角大楼在二零二二年一度暂停接收这些战机,这明确显示出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美国军工分析人员为此感到高度紧张,他们表示现有库存可能仅够维持数月。一位美国空军官员将此视为“预警性措施”,认为中国可能还有更强的应对手段。

不仅军事领域受影响,美国高科技企业也同样面临压力。例如,苹果公司等电子产品制造商每年需要从中国进口至少二十吨高纯度稀土作为原料。现在供应链突然中断,这些企业束手无策,生产面临巨大的困难。在这一系列影响下,国际稀土价格大幅上涨了百分之六百六十。

昔日霸主,今日的依赖根源

回溯历史,美国稀土产业的地位并非一向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矿区曾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产地,其产量一度占据世界总量的七成以上。

然而,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规避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促使美国资本将稀土开采与加工产业大量转移至中国。这种决策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到了二零零二年,芒廷帕斯矿区最终关闭。与此同时,中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逐渐确立了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产业“空心化”由此形成。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关键矿产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决策层面的短视以及官僚体系的低效,使得国防部门在约十年前试图重建国内稀土产业链的努力,最终未能实现。

如今,即使美国境内仍有稀土资源,例如MP材料公司接手芒廷帕斯矿后,其开采出的稀土仍有三分之二需要运往中国进行后续加工。这清晰表明,美国在稀土分离、冶炼和材料制备等核心技术环节存在明显不足。而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投入,已在这些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美国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技术优势。

求援与新秩序的雏形

面对当前稀土供应的紧迫形势,美国寻求替代方案的尝试从未停止。特朗普政府曾积极推动“自主稀土”计划,而拜登政府也加大了相关投资,但这些措施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

近日,特朗普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乌克兰的稀土资源,甚至派遣财政部长前往基辅进行谈判。同时,美国也关注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并考虑起草行政命令进行储备,但这一想法立刻受到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警告,指出此举可能违反国际法。

美国盟友的作用也有限。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稀土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比很小,并且它们许多的冶炼设备仍然需要依赖“中国制造”。美国元素公司等企业已在二零二四年冬天提前增加了库存,以应对潜在的供应中断,但这仅仅是临时的缓解措施。

在国际上,日本在二零一零年中日岛屿争端后,曾因稀土供应受限而体会到切肤之痛。此后,日本默默加强与越南等国的合作,试图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然而,越南的稀土精炼厂因税收问题关闭,日本的替代方案未能成功。

欧盟虽然积极倡导稀土的循环利用和替代材料的研发,但在短期内,他们同样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因此,在处理与中美关系时,欧盟不得不谨慎地寻求平衡。

特斯拉、苹果等美国科技巨头,即便在官方层面配合美国政府的“去中国化”策略,但在实际的供应链运作中,依然无法脱离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量正在迅速增加,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稀土供应的全球性变化,也暴露出国际资源治理体系的不足。美国在指责中国“控制”稀土市场时,却往往忽视自身长期以来在石油美元、芯片技术和互联网话语权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平衡正在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思考。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也正密切关注这场稀土交锋,他们开始审视自身的钴、锂等战略资源是否也能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筹码。

笔者以为

F-35战机因稀土问题受到的影响,映射出全球产业链之间的高度关联。中国的稀土管制,是对美国长期贸易策略的直接回应,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较量。它更深层次地,是在拷问现有的国际秩序。当《纽约时报》用请求的语气呼吁中国“收回成命”时,这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中国在资源影响力上占据了优势位置。

稀土这种看似普通的工业原料,正在演变为影响地缘关系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国际秩序,是走向互利共赢的供应链安全,还是在单方面竞争中不断加剧摩擦?稀土的故事,或许能让大家对此多一些思考。

最新资讯